《凤翔县城区抗旱供水应急预案》的通知(一)

发布时间: 2020-11-30 19:18:21 浏览次数:


凤政办发[2005]39号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的《凤翔县城区抗旱供水应急预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五日

凤翔县城区抗旱供水应急预案

第一章  县城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特征

     1.1.1  凤翔县地处东经107°1034107°3847,北纬34°204334°4520之间,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岐山,西接千阳,南邻宝鸡,北通麟游,东距西安160km,西南至宝鸡市44km。县域南北长47km,东西宽44km,总面积1179k,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向东南倾斜。县境内山、川、塬皆有,高程在5951678m之间。根据地貌特征大体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千河阶地四个地貌单元。县城位于全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酿酒、医药、商贸、制造为主的轻工业县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凤翔县土壤分布从西南向东北,出于河到北山老爷岭,随着海拔的增高和地形的变化,依次分布着潮土、沼泽土一淤土一 娄土一黄绵土一雍土一褐土一紫色土。县城区土壤为黄绵土。

    凤翔县地处八百里秦川,是古代农业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人类在这里活动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原始天然温带森林植被大部分被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小麦、玉米、油菜、豆类、薯类等农作物和人工栽培树木为源区的主要植被。北部山区的天然林以栎类、小杨为主,人工林以刺槐为主,有少量的油松。

    凤翔县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雨涝、霜冻、冰雹、大风和干热风。干旱对全县农业生产威胁最大,也直接影响到县城的安全供水。

    1.1.2水文气象

    凤翔县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冬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常出现高温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多年平均气温 11.5°C,极端最高气温40°C,极端最低气温-17.9°C,冻土深0.32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1.43,湿润指数0.69,无霜期207天,年平均降水量610mm,年平均蒸发量866mm。年内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夏季降水量最高,为235.1mm,占年降水量的36%;秋季次之,为208mm,占年降水量的32%;冬季降水量较小。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7级,风速4.0m/s1978630日)

    县城位于山前洪积扇的中部,城区周围有三星河、七里河、纸坊河等河流,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补给水源充足。水源地属山前洪积扇区,主要含水层为泥砂、砂砾石层,厚度在 18.626.36m,洪积扇轴部富水性较好,渗透系数6.5512.44m/d,单井涌水量2040m3

 1.2社经状况

    城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有7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大小街道42条,居民11250户,常住人口9万人左右,流动人口0.7万人,人口增长率6。国民生产总值3.74亿元,其申工业总产值3.04亿元。

    1.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全县水资源总量 16294.6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618.5万立方米,可利用量4448.5万立方米,占地面径流量的52%,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963.76万立方米,已开采285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57.50%。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占全省的23%,占全市的21%,是一个典型的食水县。根据《凤翔县城周围地下水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城郊16.0平方公里内地下水储量为1041万立方米,可开采系数0.72,可开采量749.2万立方米,而实际年开

采量已达到821.7万立方米,开采系数0.79,已经超采。

   地下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0g/L,硬度不超过20德国度,PH值为7.28.1

    1.4供水现状

县城供水由县自来水公司和部分自备水源构戚。共中县自来水公司以供给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居民生活用水为主,正常年份日供水量4000m3,年供水量156m3自备水源以供给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为主,正常年份日供水量6000 m3,年供水量163m3。县城年供水总量319m3,不同季节供水变幅不大,供水普及率90%

1.4.1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分析

    据统计,城区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40L,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用水标准偏低。

    1.4.2   工业用水分析

    城区工业总产值0.69亿元,年生产用水量101万立方米,平均万元产值耗水量239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63%,和同行业相比,用水标准偏高。

    1.4.3   公用事业及生态环境用水现状分析

    城区公用事业及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消防、浇洒路面和绿地用水。由于县城基础设施标准不高,道路、绿地面积较小,因此,公用事业及生态环境用水较小。

    1.4.4   用水水平分析比较

    参照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与周边城市以及相同行业比较,我县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用事业及生态环境用水标准偏低,工业生产用水标准偏高。工业用水节水潜力较大。

   1.5供水水源分析

   1.5.1主要供水水源现状

    目前,城区生活用水主要由城北水源地13眼中深机井供给,平均单井出水量为1530 m3/h,日供水能力为6000 m3,年总供水量156.5m3,自来水普及率为90%。供水管网主要由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东关、秦风路、东湖路、雍兴路、南环路等主供水管造组成,全长13.55公里(其中:Dg100管道5.83kmDg150管道4.55km Dg200管道2.40kmDg350管道0.8km)。水厂设置400 m3 1000 m3清水池各一座。供水设施运行状况良好,设备完好率达95%,臂网漏失率16%。供水酸碱度PH7.6,总硬度为380mg/L,矿化度为420mg/L,氯化钠、砷、六价铬虽有检出,均未超标,其它大肠杆菌、细菌总数均未超标,水质总体良好,且加药工艺流程齐全,水质符合国家饮水GB574985标准。

    城区工业生产用水主要由企事业单位14眼自备水井供给,日供水量约2800 m3,年总供水量101m3,总产值0.69亿元,平均万元产值耗水量239立方米。

    1.5.2 供水设计能力、供水目标及正常供水量、供水区域分布情况

    城区自来水(自备水源除外)设计供水能力为6000 m3,主要供给城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居民生活用水和极少部分生产、经营用水,正常日供水量4000 m3,供水区域涉及城区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东关街、秦风路、东湖路、雍兴路、南环路等9条街区。

   1.5.3扩大供水的潜力

     目前,城区自来水正常日供水量约4000 m3,而自来水设计生产能力为每日6000 m3,因此,正常年份尚有一定的扩大供水的潜力。

1.5.4供水存在的问题

  1.5.4.1    目前,县城供水正常年可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但是一遇到干旱年份,由于全县性的超量开采,县城水源地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下降,城区现有的供水能力将会出现严重不足。

    1.5.4.2   随着全球性的水资源日见短缺,特别是随着我县国民经济发展、县城人口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城区现有水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供水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必将成为城区供水的当务之急。

第二章  县城干旱影响分析

    2.1干旱特征

    资料显示,1959年至1980年,共出现干旱61次,其中大旱12次,中旱23次,小旱24次,平均二年就出现一次大旱,一年有1次中旱,春旱机率达56%,夏旱机率达72%

    2.2历史于旱缺水情况、成因分析及规律

    我县自来水公司始建于1978年,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从1980年到现在的20多年中,曾经历大小干旱数次,但最为严重的还是 1992年和1997年均二次干旱。当时受干旱影响,城区日供水量仅为正常日供水量的一半,通过合理调度和定时分区供水,才得以渡过难关。干旱缺水的主要原因:一是水源井不足;二是县城供水水源地位于城北,且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源,而城北正是农业灌溉的机井灌区,在干旱季节,农业灌溉与城区供水争水矛盾突出。三是由于干旱,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加之农用井和城区供水水源井的日夜开采,地下水位一降再降,水源井单井出水量明显减少。

    由此可见,干旱缺水的基本规律是:干旱一地下水位下降一超时超量开采一地下水位再下降一单井出水量减少一供水量减少。

    2.3   干旱对县城供水的影响

    由于我县城区供水水源地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以侧向补给和降雨入渗补给为主,而侧向补给和降雨入渗补给的多少完全依赖于该区域降水量的多少,因此,干旱是县城供水最直接和最大威胁。

    2.4   于旱对县城居民生活及经济的影响

    由于干旱常导致县城供水量明显减少,致使自来水不能按时供应,供水压力不足,高层建筑缺水甚至无水,给县城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给城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测算,县城每缺水1 m3,将造成工业产值损失120元。

    2.5   干旱对县城生态环境的影响

    干旱使县城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浅井干涸,中深水源井出水减少,水的浑浊度增大,县城周围的季节性河流断流,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6    污染及突发性事故对县城供水的影响程度和损失情况

    县城供水水源地位于城北东西宽约lkm,南北长约5km的范围内,该区地处山前洪积扇的中部,属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北高南低,区内河流、沟道遍布,排洪畅通。且水源井分散布置,还建有砖围墙、井泵房等防护设施,井口用钢板封堵。另据历史资料记载,水源地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的机率不高,因此,对供水影响不大。

    当水源地发生7°以下地震时,由于取水构筑物在设计、建设时已综合考虑了防震要求,因而对供水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当地震烈度大于7°时,对供水有一定的影响。

    当水源发生水质污染事故时,由于水源井分散布置,且井距在影响半径以外,加之目前水源有一定的富余,因此,对县城供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