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3220160074509/2023-02663 发布机构: 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23-02-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宝鸡市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2023-02-14 18:46:26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发〔2011〕20号)《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宝鸡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对标宝鸡市“一四五十”发展战略,结合凤翔区地质灾害现状、“十三五”防治工作成效、面临的形势,编制《宝鸡市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凤翔区现有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与崩塌。《规划》适用范围为宝鸡市凤翔区所辖行政区域。

《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宝鸡市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区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宝鸡市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确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规划》是宝鸡市凤翔区“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文件。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规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宝鸡市凤翔区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东接岐山,北靠麟游,西邻千阳,南连陈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0′~107°39′,北纬34°20′~34°45′。全区东西宽约40km,南北长约47km,总面积1179km2,距宝鸡市44km,2021年2月9日,宝鸡市凤翔撤县为区,成立凤翔区。全区下辖12镇160个行政村,6个城镇社区,常住人口约52.5万;境内有宝汉高速、西宝北线、凤平线、凤麟线4条公路干线和12条支线;已通行的宝中铁路穿境而过;拟建的宝鸡飞机场位于区城东北5km,目前旬凤高速在建,所有镇和行政村都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3亿元,较2016年增长4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亿元,较2016年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78亿元,较2016年增长2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146元、15699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20%和40%,荣获全市目责考核“两连冠”;“十四五”期间,宝鸡市将加快主城区与蟠龙塬、宝鸡主城与凤翔区以及蔡家坡经开区的对接力度,进一步实施“东扩”和“北上”战略,发展前景广阔。

凤翔区地形地貌复杂,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向东南倾斜,高程1678~590m。区内地貌景观严格受基底构造所控制。根据地貌形态和物质组成,区内地貌可划分低中山、黄土丘陵、洪积扇、黄土台塬、河谷阶地等地貌单元。其中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千河阶地)地貌区内滑坡、崩塌时有发生,是凤翔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地区。

凤翔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春暖干燥,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干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4℃。1月平均气温-2.2℃,7月平均气温24.7℃。极端最高气温40.0℃,极端最低气温-19℃。区内降雨分布很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575.0mm,年最大降水量862.7mm,最小降水量336.7mm。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山区大于洪积扇和塬区,塬区大于河谷阶地区,明显地反映出降水量与海拔高度成正比的规律。

凤翔区境内河流以北山分水岭为界。其北麓属泾河水系,流域面积仅41平方公里;南麓属渭河水系。随季节及暴雨强弱,水量变化明显,夏秋两季增大,冬春两季变小。泉源小溪出山后水流渐小以至干涸,下渗补给地下水。塬区河流的水量主要由降雨补给。源于南麓的河流主要有后河、横水河、千河等。凤翔区境内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上寒武统、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第四系在本区分布范围广,主要为冲洪积、风积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凤翔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即华北地台)西南缘,北部山地属陕甘宁褶断束的陇县~永寿褶断段。褶皱构造为一北倾的复单斜构造,次级褶皱形态多为长轴状。在东邻岐山涝川一带的寒武系中有一走向近东西、长约30公里的向斜构造,断裂不发育,南以北山山前断裂与渭河断凹分界;南部塬区属汾渭断凹,出露地层以新生界为主,塬区被两条大的活动性断裂围限,西南侧以固关~虢镇断裂与六盘山断陷分开;北以岐山~哑柏断裂与北山为界。该断裂在区内大致为黄土丘陵与洪积扇的分界线,地形高差显著,断裂带附近为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0.20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0.45s。

随着凤翔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剧烈。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农田水利、矿山开采等,打破了斜坡原始平衡状态,造成环境恶化、气候异常、暴雨频发、崩滑流灾害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2020年底,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7处,涉及7个镇,19个行政村,共威胁156户、614人、756余间房屋、50头牛、60米公路,潜在经济损失约2540万元。其中:糜杆桥镇3个,柳林镇4个,陈村镇4个,范家寨镇2个,长青镇2个,姚家沟镇1个,彪角镇1个。

截止2022年5月,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8处,涉及7个镇,12个行政村,共威胁194户、723人、946余间房屋、50头牛、60米公路,潜在经济损失2372.80万元。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沿河流冲沟两岸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斜坡地带分布。灾害种类为崩塌10处、滑坡8处;按灾害点规模划分为巨型1处、大型6处、中型6处、小型5处,按险情等级划分为中型2处、小型16处;其中:为糜杆桥镇3处,柳林镇4处,陈村镇4处,范家寨镇2处,长青镇2处,姚家沟镇2处,彪角镇1处。

(三)“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凤翔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督促中,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的法律法规,加强领导建设,落实责任主体,积极推进法律法规、管理机构、监测队伍的整体建设,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能力、制度建设等工作,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建立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切实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圆满完成了《凤翔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点净减少8处,威胁人员减少12户79人,避免经济损失约410万元。

1.调查评价持续推进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有序推进。部署完成了凤翔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

地质灾害“三查”制度常态化。按照凤翔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各镇(街)每年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工作;在强降水期间加强开展“三查”工作;做到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防治重点心中有数。对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做到了应撤尽撤,同时对巡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认定与核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系统,明确监测人与责任人,设立警示标识牌。

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工作成果显著。完成了辖区内1处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及测绘工作,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规模、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2.预警水平显著提升

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凤翔区完善了覆盖全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区)、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对已发现的灾害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将灾害类型、规模、诱发因素、潜在危险、预警信号、撤离路线、报警电话等告知受威胁人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大大增强了广大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促进了全区以基层为重点的群测群防体系的完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截止2022年5月底,全区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逐步提升。各部门紧密协作,加强地质灾害趋势实时研判,不断优化预报预警模型,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产品或信息。

3.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开展了陈村镇水沟村郭刚家崩塌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个、避险搬迁项目7个,累计投入资金260万元。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同时,继续加大避险搬迁力度,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受威胁群众优先纳入我区避灾搬迁计划,使得搬迁群众彻底告别地质灾害威胁。保护了约12户79人410万元生命财产安全。

4.防灾能力持续提升

技术支撑能力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与驻宝地勘单位建成“平战结合”技术支撑体系,按照“对口到市,派驻到县”的思路,有效解决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平战结合”技术单位在凤翔区日常防治工作和应急支撑工作中表现突出,“十三五”期间,“平战结合”技术单位共出动应急技术支撑70次,投入人员280余人次。

基层防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凤翔区展开镇(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及各类的地质灾害培训、避险演练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6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份,累计受益群众1.5万余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50场次,累计参与演练人数0.5万余人次。极大提高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增强了广大群众主动防灾意识。

5.法规制度日益完善 

全区组织学习《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等法律法规;印发了《凤翔区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制度》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制定了《凤翔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并在日常工作定期巡查、检查,确保制度法规严格落实。

(四)面临的形势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经构建,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对重大地质灾害点实施了搬迁避让、勘查设计、综合防治等措施,积累了详实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十四五”时期,凤翔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地质灾害方面仍将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

1.新时代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明确要求;自然资源部强调要牢牢抓住加强重大基础地质调查、重大科技攻坚等关键问题,全力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委、省政府多次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批示、提出要求。这些指示与要求,为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

凤翔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地层多样、人口密度大,区内人类工程活动显著,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时有发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能仅限于防治层面,更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不仅要做到综合防治、保障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更应该考虑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协调性,做到绿色防治、持续发展。

3.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较广、高发态势严峻

通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其“十三五”以来,凤翔区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凤翔区地质环境脆弱的背景没有改变,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或人类工程活动依然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高发态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截止2022年5月,全区共有各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千河阶地)、菏宝高速(凤翔段)仍是凤翔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近多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威胁对象等综合分析研究,凤翔区中高风险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1.85%,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与短板弱项

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体系有待完善。亟待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运行、管理与避险能力,不断强化综合预报水平和应急防治能力;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期协调、机构配合、长效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同时更需常态化、意识化;局部或个别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隐患意识较弱,对地质灾害隐患的理解不到位,群测群防体系不完备。

地质灾害的调查体系仍需加强。区内地形地貌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且地质灾害突发性高、隐蔽性好,仍存在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可能性,全区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广度、精度、深度、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人类工程活引发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随着区内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农田水利、矿山开采等项目的不断实施,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工程活动与人为干预将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人才队伍与技术设备急需完善。队伍建设不完备、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先进防治技术设备不完善、监测检测与治理人员及设备投入不全面,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与防治设备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受到极大制约,很难满足当前形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极大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效进行。

防治经费不足与后期维护不到位。地方财政有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部分重大灾害点未能得到及时治理。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已治理地质灾害项目缺乏后期维护经费。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新理念,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统筹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等防治工程,逐步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保障、措施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工作部署,提高防治效率,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凤翔区社会经济发展、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防灾减灾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管理,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推进,补 短板、强弱项,着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等防治工作,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凤翔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突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等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聚焦重点防治地区、重点防治隐患和重点时段防灾减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范和化解重点地质灾害风险,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分级负责,合力防灾。坚持分级管理原则,突出区、镇(街)各级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支持、协助基层政府做好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教育、民政、交通、水利、文旅、应急、铁路等部门按行业领域分类进行监管。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并承担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 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坚持依法防灾,科技减灾。加大《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从源头上管控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实施过程中,探索采用新方法、新技术。

全面规划、综合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必须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实施,本着“急重缓轻”与“人防+技防”的原则,优先安排危险性大、时间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进行防治,科学合理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截止“十四五”末期,全面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基本排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用搬迁避让、排危除险、简易治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方法,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2.具体目标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大幅提升。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全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与风险区、防治区“一张图”;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设计工作,为治理施工提供准确依据。

逐步提升“人防+技防”的预警能力。实时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夯实并动态调整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高风险区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系统;完成18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部分中、高风险区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基于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一个平台”,构建专群结合、点面结合、省市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一张网”。

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实时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夯实并动态调整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体系,通过专业监测2处、搬迁避让2处、排险除险1处、简易治理2处、工程治理4处与治理工程运行维护,提高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防御工程标准,主动防范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人数。

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技术支撑能力。全面健全“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专业技术队伍全面覆盖,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风险防御和应急技术支撑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凤翔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现状,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异性进行分区。将全区综合划定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4级6个区,各分区评价如下: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高易发区3个亚区,即千河阶地高易发区(A1)、后河阶地高易发区(A2)和糜杆桥黄土丘陵高易发区(A3)。总面积89.54km2,占全区面积7.59%,共发育灾害隐患点12处,灾点密度0.13处/km2。涉及陈村镇、长青镇、彪角镇、虢王镇、糜杆桥镇、范家寨镇、南指挥镇等7个镇。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中易发1个,即黄土丘陵区中易发区(B),分布于黄土丘陵区较大河谷两岸,面积202.30km2,占全区总面积17.16%。发育灾点5处,灾点密度0.02处/km2。涉及涉及长青镇、陈村镇、柳林镇、范家寨镇、糜杆桥镇、姚家沟镇、田家庄镇和横水镇8个镇。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低易发区1个,即北部山区低易发区(C),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442.0km2,占全区总面积37.49%,区内无在册地质灾害点发育,涉及柳林镇、范家寨镇、糜杆桥镇、姚家沟镇、田家庄镇和横水镇6镇。

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

非易发区1个,即南部洪积扇区和黄土台塬区非易发区(D),分布于南部洪积扇区和黄土台塬区,面积445.20km2,占全区面积37.76 %。区内无在册地质灾害点发育,涉及柳林镇、陈村镇、范家寨镇、糜杆桥镇、田家庄镇、横水镇、虢王镇、彪角镇、南指挥镇、城关镇10个镇。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

根据凤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对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将全区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共4个防治区,各分区评价如下:

1.重点防治区(A)

(1)长青-阎家务千河阶地重点防治区(A1

该区面积63.32km2,占全区面积5.37%,发育灾点数6处,灾点密度0.095处/km2,主要分布在二、三、四级阶地前缘陡崖一带,险情等级中型3处,小型3处。威胁住户105户、人口数438人、房屋546间、财产892.00万元。涉及长青镇、陈村镇。

(2)汉丰-姚家沟黄土丘陵重点防治区(A2

该区面积220.41km2,占全区面积18.69%。发育灾点9处,灾点密度0.041处/km2,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区沟坡地带,险情等级全为小型。威胁住户77户、人口248人、房屋331间、50头牛、财产1236.30万元。涉及柳林镇、范家寨镇、糜杆桥镇、。

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B

(1)北部低中山-黄土丘陵一般防治区(B1

该区面积444.04km2,占全区面积37.66%,发育灾点2处,灾点密度0.005处/km2,威胁住户1户、人口6人、房屋4间、财产14.50万元、60m公路。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低中山及黄土丘陵区,险情等级全为小型,涉及姚家沟镇。

(2)中部洪积扇~南部黄土台塬一般防治区(B2

该区面积451.23km2,占全区面积的38.27%,发育灾点1处,灾点密度0.002处/km2,威胁住户11户、人口31人、房屋65间、财产230.00万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广大平缓地区,涉及彪角镇。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镇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隐患点分布和近年来发生的灾情和险情,凤翔区确定3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镇,分别为:糜杆桥镇、柳林镇、陈村镇。

(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交通干线

根据交通路段的重要性,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近年来灾情、险情发生频率,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路段,交通主管部门应主动做好防范工作。

1.铁路:宝中铁路凤翔段部分区段存在滑坡潜在危险。

2.公路:麟凤路姚家沟段两侧边坡坡度较陡,易发生崩塌。

(五)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矿区

矿山企业应在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下,及时有序的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矿区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或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重点防治的矿区为:川口河--北山矿区石灰岩矿区,主要防治矿渣、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资源及地貌景观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在结合全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确保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安全,控制新增隐患点,大力减少在册隐患点数量,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前提,按照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等五大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调查评价

1.推进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在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和资料收集基础上,通过地面调查、勘查测绘等,推进完成凤翔区 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状况。在风险调查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划定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并且提出防线管控管控对策建议,做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控措施。

2.加强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确保每个在册隐患点防治工作到位,灾情和险情早发现、早预防,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认定,及时纳入防治体系。

(二)监测预警

1.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以全区现有的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基础,对群测群防网络每年开展动态更新。加强原有隐患点的核销与新增隐患点的认定工作;补充、完善、更新隐患点各类信息,始终保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覆盖;对稳定性差、危险性高、险情大、难于治理隐患点,除了加大群测群防人员培训力度和装备建设,同时应用仪器监测手段,提升重要隐患点群测群防水平。

2.强化专群结合预警能力

一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网络建设,选择区内2处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五曲湾滑坡、李家堡崩塌)开展专业监测,将原有省、市、县专业监测点纳入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普适型监测,选择区内7处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普适型监测,并纳入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监测预警工作结合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安装监测设施,开展降雨量、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地下水动态、图片或视频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监测;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同时建立完善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三是构建“人防+技防”预警响应机制,明确预警、预报、预测的流程,提升我县监测预警工作水平。

3.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在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成区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土、气象、防汛互连互通的区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会商系统。同时建立以区为单元,以村镇为对象,自然资源、气象、防汛等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精确度和成功率。

(三)综合治理

1.搬迁避让

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修复、旧城改造等工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工程治理难度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住户实施避险搬迁,主动避让地质灾害,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十四五”期间,部署2处小型隐患点(半坡铺二组滑坡、范家寨镇老女沟滑坡)实施避险搬迁工程,直接减少34户、114间房、107人、50头牛与1350万元的生命财产所受的威胁。

2.排危除险

对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简单的突发地质灾害且不宜实施避险搬迁,实施排危除险工程。“十四五”期间,部署1处小型隐患点(刘家扁崩塌)实施排危除险工程。

3.简易治理

对地质灾害规模小、风险等级低、危害较小的隐患点,实施简易处理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部署2处小型隐患点(老庄崩塌、花家庄崩塌)实施排危除险。

4.工程治理

对威胁城区、集镇、学校、景区等人口密集区或重要基础设施,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发现的稳定性较差、风险等级高、不宜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十四五”期间,部署4处灾害点(水沟薛亮家崩塌、上营崩塌、高咀头崩塌、闫家务崩塌)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5.治理工程运行维护

对辖区内以往已经实施的综合治理、排危除险及灾后重建等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时采取清淤、加固、维修、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

(四)风险管控

一是加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风险的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监督检查,防范建设工程遭受、加剧地质灾害或工程建设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二是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以镇(街)为单元,以后续城镇(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为基础,逐步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机制,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五)能力建设

1.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科普宣传。教育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列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围,并组织学校每年至少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大地质灾害宣传力度,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特别是在每年“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5世界环境日”开展全民性科普教育。宣传人数1万人次/年,重点宣传对象为高、中易发区内的村镇干部、群众、工程建设单位及其参建人员。确保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员全部宣传到位,使其深刻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造成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隐患点知识培训。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工作。针对易发区内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政策法规和防灾减灾业务技能培训,不少于3次,培训200人次以上;针对村组干部及群测群防人员,开展地质灾害识别和日常监测技能培训,不少于5次,培训1万人次以上,确保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全面掌握“四应知”、“四应会”、“五到位”。

避险演练。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受威胁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及各级政府与主管部门的应急避险指挥组织协调能力。“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不少于群测群防点50%次数的地质灾害避险演练。

2.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十四五”期间,加强区自然资源局及各镇(街道)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三查”和灾险情野外应急调查设备保障,区自然资源局及各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配备排查、巡查所需个人装备。

“十四五”期间,部署糜杆桥镇、范家寨镇、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姚家沟镇、彪角镇等共七个镇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作。

3.“平战结合”单位驻守

“十四五”期间,按照“对口到市、派驻到区”的原则,由地勘单位派出3名或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配备一辆车,平时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核查,宣传培训、演练等,协助巩固和建设地灾防治高标准“十有区(县)”,战时(应急状态)承担地灾应急技术支撑,包括地灾应急调查、应急排查、灾害现场救援技术方案编制等。

五、经费估算与年度经费安排

(一)经费估算依据

1)《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

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版);

3)《陕西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陕发改项目【2017】1606号)及配套定额、标准;

没有预算标准参考的其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结合2018~2021年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及2021年静态物价水平估算。

(二)经费估算及年度经费安排

“十四五”期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等五大方面进行安排部署,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省、市、区(县)四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总经费估算为:1580.00万元。

按资金来源,争取中央财政补助670.00万元,占总经费的42.41%;省级财政投入475.00万元,占总经费的30.06%;市级财政投入375.00万元,占总经费的23.73%;区(县)财政投入60.00万元,占总经费的3.80%。

按项目构成分为:调查评价经费50.00万元、监测预警经费165.00万元、综合治理经费1075.00万元、能力建设经费290.00万元。

年度经费安排如下:2021年防治经费589.00万元;2022年防治经费479.00万元;2023年防治经费254.00万元;2024年防治经费204.00万元;2025年防治经费54.00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要有效防治各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区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与协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区、镇、村各级政府要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尤其是对本次调查确定的极高、高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高-极高风险区,要落实责任,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由区政府统一领导,自然资源、气象、城建、水利、农业、交通、救灾等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共享信息,使各部门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并各自完善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规划。区级政府应根据地质灾害所属的行政管理单位职责,层层落实防治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零死角。

(二)加大资金筹措,保障防治经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无论监测、汛前、汛期检查,所需工作的人员工资、交通、运输以及相应配套的设备都需要资金,防灾规划和具体落实都必须有相应专项资金进行配套。资金来源有区财政、破坏地质环境的企(事)业单位、受益的企(事)业单位和村民的投工投劳等。同时也可积极争取部、省匹配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和山水林田湖、区域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包含地质灾害治理的项目和资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防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作他用。

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督导检查

按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要求,制定和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政策,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和要求。要严格执行《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加大辖区建设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管。对凤翔区重要工程建设活动检查、抽查《条例》和《办法》落实情况,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加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应对凤翔区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工程,要检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制定,加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求。

由于地质灾害为动态变化,为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精度,避免资源浪费,应区级建立地质灾害动态更新制度,由专门部门和人员定期进行地质灾害排查,对地质灾害点的新变化及时进行分析,对新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实时更新群防群策网络,定时进行灾害点、防治措施的更新,调整区划,为地方发展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

强化协调配合,形成防范合力

应急、水利、气象、财政、住建、文旅、交通、农业、民政、教体、卫健、电力、电信等部门属于协作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响应。政府部门强化对《规划》的落实实施与监督检查,同时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奖惩并行;督促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防灾主体责任,保障《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规划》的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表1  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年度工程部署及规划目标分配表

项目类别

建设内容

绩效指标

项目年度安排

数量

单位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调查评价

地质灾害“三查”

1

1

1

1

1

1

监测预警

群测群防系统维护与升级

18

点/年

18

18

18

18

18

专业监测网络建设

2

1

1




普适性监测

7

7





综合治理

搬迁避让

2


1

1



专业监测

2

1

1




排危除险

1


1




简易治理

2

1

1




工程治理

4


1

1

1

1

治理工程运行维护

5

处/年

1

1

1

1


能力建设

应急避灾演练

25

5

5

5

5

5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7

7





宣传培训

5

1

1

1

1

1

平战结合技术支撑

5

1

1

1

1

1

附表2  凤翔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经费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建设内容

数量

单位

估算费用(万元)

分类合计(万元)

费用年度安排

资金来源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中央

省级

市级

区级

1

调查评价

地质灾害“三查”

5

50

100

10

10

10

10

10

50




2

监测预警

群测群防系统维护与升级

18

点/年

45

155

9

9

9

9

9



45


专业监测网络建设

2

50

25

25




50




普适性监测

7

70

70





70




3

综合治理

搬迁避让

2

100

1075


50

50



50

50



专业监测

2

100

50

50




50

50



排危除险

1

50


50






50


简易治理

2

100

50

50





50

50


工程治理

4

700

200

200

150

150


400

200

100


治理工程运行维护

5

处/年

25

5

5

5

5

5



15

10

4

能力建设

应急避灾演练

25

50

290

10

10

10

10

10


25

25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7

140

140






75

45

20

宣传培训

5

50

10

10

10

10

10



30

20

平战结合技术支撑

5

50

10

10

10

10

10


25

15

10

合计



1580

1580

589

479

254

204

54

670

475

37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