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全省各地市民政系统160余名参会代表走进糜杆桥镇箫史宫村,实地观摩“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参会代表先后参观了村庄街道命名设标、“箫史弄玉”墙体画、地名文化广场以及地名赋能农产品展区等,并听取了镇长张晓科关于糜杆桥镇“乡村著名行动”开展情况的介绍,对我镇挖掘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地名是贯通古今未来、联系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是赓续文脉、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糜杆桥镇围绕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充分挖掘箫史宫村“箫史弄玉”爱情故事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地名标识、打造地名广场、讲好地名故事,激活了蕴含在地名中的文化力量。
一是追溯千年村史,挖掘文化内涵。村“两委”班子带头,组织乡贤、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县志、史书等大量文史资料,广泛走访村庄老人、搜集文物实证,对箫史宫的地名、传说、文物、名人等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建成了凤翔区首家村史馆和西府民俗博物馆,为进一步保护地名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箫史宫村“吹箫引凤”传说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入选宝鸡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千年古村落”名录。
二是丰富文化载体,讲好地名故事。围绕“箫史弄玉”文化IP,规划建设以“笙箫和鸣、龙凤呈祥”为主题的爱情文化公园,打造吸引情侣、见证爱情的圣地。目前已通过包装争取财政项目、乡贤捐助等方式,筹资300万元实施了“一路两广场”改造提升工程。创作编排了“箫史弄玉”舞台剧和秦腔戏曲,邀请“网红”拍摄制作箫史宫宣传片,持续扩大箫史宫的文化影响力。
三是赓续乡土文脉,培育文明乡风。坚持用地名文化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塑造和谐家风、淳朴民风、文明村风。发挥“家风家训馆”教育引导作用,传承“仁礼存心、孝悌为本”的朴素价值和自由平等的婚恋观,每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成立乡贤理事会,挖掘本村历史上抗日烈士毛克恭、西府名儒封毓璋、重教兴学毛仲彦等杰出代表事迹,教育一代又一代箫史宫人心怀家国、建功立业。
四是激发文化潜力,赋能乡村振兴。围绕地名价值创造性转化利用,编制了《箫史宫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顶层规划》,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规划了以文化旅游为主体、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注册了“箫史宫”牌绿色蔬菜、“秦穆公”牌精细优质饲草、“引凤”牌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商标,具有箫史宫地理标识的白酒、辣椒酱、黑小麦粉等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00元。
下一步,糜杆桥镇将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深化地名服务,挖掘和传承地名蕴含的“文化密码”,守护和放大地名承载的乡愁记忆,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探索“地名+旅游休闲”“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农产品推广”等模式,让地名文化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享誉全国的箫史宫地名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