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凤翔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便民利民优服务的工作理念,探索建立“1234”工作机制,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点对点”竭诚为群众办实事,“心连心”用真情服务温暖民心。目前,全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体多元、服务优质的“便利型”社区基本形成。
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模式。以“社美邻亲”智慧社区云平台为核心,为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社区居民可通过手机与智慧平台互联互通,全面了解社区服务项目、办事流程、工作动态、志愿服务等情况,还可直接在平台上开具证明,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理”、“线上自主办”等目标。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充分运用“数字驾驶舱”,精准掌握辖区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形成“居民发起、多元参与、及时公开、各方监督”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精细水平。
二是服务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依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点面结合。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每月召集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住建局、商务局、公安局等25个专项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对照《宝鸡市凤翔区便利型社区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汇报工作进展,对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判,研究解决方案。建立创建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对3大类10项31个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建立“红黄绿”三级预警台账,红色表示工作相对滞后,黄色表示正在进行,绿色表示已经完成,按照工作进展逐项销号,动态管理,形成了创建任务天天有进展、周周有进度、月月有效果的良好局面。
三是全面提升便利型社区创建格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聚焦“生活服务圈”,建成大中型综合超市8个,智能零售柜8个。社区银行、电信、邮政等网点和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点合理分布。同时,社区建有日间照料中心1个,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聚焦“交通服务圈”,全面规划城区停车泊车位、电动车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新划车位3204个,配备完善小区电动车充电站18个,安装智慧门禁系统15个,设有电动汽车充电桩2处,整修盲道等无障碍配套设施46处、增设共享单车800余辆,服务站点50余个,设置公交线路6条,站点47个,刷新道路交通标识标线。聚焦“利民服务圈”,梳理民政、社保等39项便民服务事项,印制《办事指南》3000余份,将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同步至“社美邻亲”智慧社区云平台,实现与手机终端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服务高度融合。设置党群服务驿站7个,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应急药品等多项免费服务。为办事群众提供帮代办服务,上门为特殊群体进行核酸检测、高龄年审、实名认证1500余人次。
四是持续提升社区服务质效。加强队伍带动,持续加大社区后备力量培养,镇政府2名公职人员下沉至社区开展工作,同时招录专职社工14名,进一步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加大社区代办员配备。构建网格联动,建立“网格指导员—总网格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员”五级网络体系,按照反馈问题、分类“派单”、联建单位“接单”、办理完成“销单”的工作流程,形成“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的目标。完善机制推动,健全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五项机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引导办事群众通过二维码、评价表等方式对办事人员进行全方位评价。今年以来,累计评价1452条,满意率100%。创新载体互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先后举办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母婴护理等居家生活技能培训6期,开展普法宣传、健康教育等知识讲座8次,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提升、社会救助等各类服务,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